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多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,他们的步伐轻盈而敏捷,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场馆一侧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站立,目光追随着小剑客们的身影,嘴角泛起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握紧剑柄,在剑道上挥洒汗水,是我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,这位从事击剑运动推广二十余年的体育人,亲历了击剑运动在北京的蓬勃发展,也见证了近期孩子们重返训练场的喜悦。
回归的喜悦:剑道重现生机
王钰拿出一叠照片,记录着这段时间以来各个击剑俱乐部恢复训练的场景,在其中一张照片上,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笨拙地尝试佩戴护面罩,眼神里满是期待;另一张照片中,几个少年击剑手在课后围坐在一起,热烈讨论着某个技术动作。
“这些画面让我特别感动。”王钰指着照片说,“有一个小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,他回到俱乐部的第一天,抱着自己的剑袋不肯放手,对着剑道深深鞠了一躬,后来他告诉我,这是他时隔多月再次踏上剑道,感觉像和老朋友重逢。”
据王钰介绍,北京市目前有近百家击剑训练机构,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万人,随着训练活动的逐步恢复,各俱乐部的参与率已经回升至较高水平,不少场馆甚至出现了训练时段供不应求的情况。
“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的恢复,更是孩子们精神生活的重新丰富。”王钰强调,“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独特价值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,更能培养人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礼仪修养。”
安全优先:细致周到的重启准备
为确保孩子们安全、有序地回归击剑训练,北京市击剑协会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指导方案,王钰带领团队走访了多家击剑俱乐部,检查防疫措施落实情况,并与教练、家长代表多次座谈,听取各方意见。
“我们要求各俱乐部实行预约制训练,控制同时段训练人数;所有器材必须做到一人一消毒;训练前后要测量体温并记录。”王钰详细介绍道,“我们鼓励俱乐部创新训练方式,比如将部分课程改为户外进行,或者采取小组分段训练模式。”
在一家位于朝阳区的击剑俱乐部,记者看到了协会推荐的新型空气净化系统正在运行,俱乐部负责人表示,这套系统是应协会要求安装的,能有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质量。“王秘书长亲自来检查过好几次,连消毒液的配比都要确认,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很安心。”
除了物理层面的安全措施,王钰同样关注孩子们的心理调适。“长时间离开正规训练,有些孩子会产生生疏感甚至畏惧心理,我们要求教练们特别关注这一点,通过游戏化教学、分组互助等方式,帮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恢复训练强度。”

击剑之美:超越胜负的成长体验
王钰本人曾是一名专业击剑运动员,后因伤病转型为教练和管理者,她深知击剑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智者的运动’,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慧的博弈。”王钰解释道,“孩子们在训练中学会在电光火石间观察、判断、决策,这种能力将受益终身。”
她分享了一个故事:一位名叫瑶瑶的十岁女孩,性格原本较为内向,缺乏自信,参加击剑训练半年后,不仅身体素质明显提高,在学校也变得开朗许多。“她的母亲告诉我,是击剑让孩子懂得了如何面对挑战、接受失败,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。”
在王钰看来,击剑运动所倡导的礼仪规范对青少年品格养成尤为重要。“每次比赛前,选手必须向对手、裁判和观众行礼,这种仪式感培养的是尊重与谦逊,无论胜负,都要保持风度,这是击剑运动的精髓。”
创新举措:让击剑走近更多孩子
为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,王钰和协会同事一直在探索创新推广方式,他们组织了“击剑进校园”系列活动,让专业教练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;开发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击剑启蒙课程;还举办了多场青少年击剑体验营。
“我们最近尝试了线上击剑教学,通过视频直播方式指导孩子们进行基础训练。”王钰介绍,“虽然线上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教学,但在特殊时期,这是保持训练连续性的有效方式,让我们惊喜的是,这种新模式反而吸引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接触击剑。”
协会还与多家体育机构合作,推出了“击剑体能居家训练包”,包含基础体能训练指南、反应能力练习方法和击剑文化知识介绍,帮助孩子们在家也能维持训练状态。
“这些创新举措收到了良好反馈。”王钰说,“有家长告诉我们,通过这些线上活动,孩子不仅保持了运动习惯,还对击剑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,主动查阅相关资料。”
构建更完善的击剑生态
谈及北京市击剑运动的未来发展,王钰表示协会正在制定中长期规划,旨在构建更加健康、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发展生态。
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,制定科学的分级标准;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,提高教学水平;组织更多适合不同水平青少年的比赛和交流活动。”王钰透露,“我们也在探索与教育部门更深入的合作,让击剑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。”
针对一些家长过于注重比赛成绩的现象,王钰特别强调:“击剑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享受运动本身的快乐,培养终身受益的品格和能力,而不是单纯追求奖牌,我们应该鼓励每个孩子与自己比较,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。”
为此,协会正在设计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,不仅关注比赛成绩,更看重技术掌握、礼仪表现、进步幅度等综合指标。
快乐击剑:回归初心
采访结束时,王钰带着记者观摩了一节少儿击剑启蒙课,五六岁的孩子们在教练带领下,像做游戏一样学习基本步伐和持剑动作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“看,这才是击剑应该带给孩子们的东西——纯粹的快乐。”王钰动情地说,“作为一名击剑事业的从业者,我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快乐,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击剑运动带来的成长体验。”

夕阳西下,训练馆里的孩子们陆续结束训练,与教练击掌告别,他们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汗珠,眼中闪烁着意犹未尽的光芒。
王钰站在门口,目送孩子们离开。“每次看到孩子们带着笑容离开剑道,我就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,击剑不只是一项运动,它是一种教育,一种生活态度,我们要做的,就是为孩子们搭建通往这种美好体验的桥梁,让他们在剑道上找到快乐、自信和成长的力量。”
在北京市击剑协会和王钰这样的体育工作者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重新踏上剑道,在那片长方形的舞台上,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,而那份重回剑道的快乐,将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闪亮的一笔,伴随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。

发布评论